我们通常会用“外向”或者“内向”来形容一个人的性格。观察我们周围的朋友,外向的人通常热情奔放、活泼健谈,他们喜欢结交朋友、追求刺激冒险,而内向的人则通常沉默寡言、谨慎腼腆,甚至有点木讷冷淡,他们不善于社交,不喜欢刺激,喜欢有秩序的生活和工作。
外向和内向是如此容易判断,以至于如果告诉大家心理学中也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向和内向,恐怕会遭到嗤笑:有点创意好不好!为什么心理学家总告诉我们一些大家都早已知道的东西?以研究个性而著称的心理学家艾森克认为外向-内向(extraversion-introversion)是个性的基本维度之一。不过艾森克值得欣赏的地方在于,他没有停留在如同植物学门纲目科属种这样枯燥乏味的分类层面对人的性格进行描述,他进一步提出有关外向和内向的生理机制学说。
根据他的观点,人与人之间性格的差异有其生理基础,外向或内向性格与大脑皮层的觉醒水平相关。外向性格的人皮层觉醒水平偏低,为了使皮层达到最佳觉醒水平他们主动积极地寻找外界刺激,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活泼好动、追求刺激;而内向性格的人皮层觉醒水平偏高,他们对外界刺激非常敏感,为了避免导致更高的皮层觉醒他们避免接受更多的外界刺激,表现在行为上就是沉静稳重、追求安静。
和心理学中许多没有确切定论的学说一样,外向和内向的生理机制是否真的如此值得进一步探索。但是这个学说却令我豁然开朗——它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内向的我对节奏强烈的Rock & Roll不感兴趣,总觉得太吵太烦,尤其重金属足以让我崩溃,它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内向的我喜欢留出时间独自冥想发呆,也许我真的不需要那么多外界的刺激。
但是我曾经十分向往成为一个外向的人,因为我从小成长的环境中充满对“外向”的鼓励和赞许,父母会有意无意地夸奖我的小伙伴是多么外向开朗、讨人喜欢,老师总对那些积极发言提问的同学微笑,连中学时代我暗暗心仪的男孩显然更喜欢外向活泼的女孩!这一切都让我十分懊恼,我曾经努力尝试主动与陌生人打交道,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想使自己变得像那些外向的同学一样受人欢迎,但后来我发现这种刻意不快乐。
现在我不再为我的性格烦恼了,人与人之间性格的差异才构成了缤纷多彩的人类社会,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珍惜这份唯一,做特别的我!
文/ 郑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