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技工教育,在全球化新形势下,必须审时度势、放眼未来,以技能人才培养、人力资本、全球化、国际标准等新理念引领新一轮改革和发展。对技术工人的要求主要是动手能力,而对技能人才的要求则是“一专多能”,“多能”是指复合技能,例如表达技能、沟通技能、写作技能、运算技能等。因此,积极主动、科学全面地推进技工教育是每一位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教育界人士的神圣使命。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开展技工学校教育的基础。
一、问题的提出.
技工学校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处于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技工学校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影响其健康发展。1987年7月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陈沛霖、陈立华用自制的问卷在武汉市抽取了1500多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武汉市中学生虽有5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30%的学生属基本正常范围,但也有10~15%的学生低于正常水平,特别是还有3-6%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从以上结论中我们可以看出,技工学校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而除了教师给予帮助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作为技工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呢?这是我们现阶段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二、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
1.生理方面。技工学校学生正处于第二个生长高峰期,第二性特征开始出现,开始注意到自身,“自我”意识随之出现和发展。现实交往受挫、生理上的某些不足、对自我智力估计过低及对性格与气质的自我评价过低等原因引起的消极的自我暗示,往往使其产生自卑的心态。
2.心理方面。叛逆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部分学生“上课不听课”、“不受教”,总喜欢与老师“顶嘴”、“说话”、“睡觉”。这种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态来显示自己“高明”的行为,.往往是叛逆心理如正面宣传做不认同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无端怀疑,甚至根本否定;对社会不良现象大喝其彩;对遵章守纪消极抵制等。这种消极叛逆心理导致学生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和不合群的病态性格,使之信念动摇、理想泯灭、意志衰退、学习被动、生活萎靡。技工学校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年龄一般在16周岁左右,缺乏生活经历和实践锻炼,加上从小学到初中接受的是基础教育,进人中技后转为职业教育,知识结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另外,技工学校更重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视专业技能训练与考核,学生感到心理负担很重。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认为专业课太难,自己基础差,对完成中技学业感到焦虑,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对学校规定参加职业技能等级考核非常惧怕。这种焦虑紧张的心理,使技工学校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3.社会方面。伴随着我国新旧体制的更替和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竞争的激烈,社会上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正常的社会化,阻碍了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技工学校学生多表现出惶恐不安,对未来生活信心不足,缺乏心理的适应能力。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技工学校学生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从人校到毕业前,都有一种潜在的危机感,因为社会上激烈的职业竞争,使技工学校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因为技工学校与初中相比在课程设置上有很大差别,专业课多,专业性较强,所以许多技工学校学生难以适应这一转变,感到压力很大。
三、提高技校生心理素质的对策
1.抓好入学教育。首先,针对技工学校学生普遍存在的自卑失落的心理,要加强人学教育,使学生明白:学校是外部条件、是外因,自己的努力拼搏是主导、是内因。学校与成才不是因果关系,自己的努力奋斗是成功的关键。既然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成了一名技工学校学生,就应该正视现实,自卑失落、自暴自弃是于事无补的。只要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效果就一定会有显著的提高。再次,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人们认为个人的智力高,将来就可能成功成材。心理学界曾对3000名高智商的儿童追踪研究30年,发现并不如是,故而当今世界学校教育目的不再是把学生成当储存知识的容器,而是认识到教育是塑造人的创造,是要让每个学生任何方面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心理素质恰又是其它所有素质得以构建的基本素质。
2.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进取精神。要开设健康教育课或讲座,利用广播、电视、录像、黑板报等宣传工具,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知识要求,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其身心发展特点,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转变不良行为,从而具有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另外,还要开展心理咨询,重视心理咨询教师的培养。列宁说:“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师素质的水平。”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计划地在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中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提供师资保证。另外,学校还要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心理咨询信箱,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使个别学生的心理疾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实践证明,热线信箱十分有利于与技工学校学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碍于颜面的,所以信箱可避免害羞,而且技工学校学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从而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心理健康问题。可以说,心理咨询是解决技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特定形式,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和学校教育、教学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促进的、互为制约的,是学校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因而教师要转变观念,变职业教育为能力培养教育,改变以往只看成绩合格不看能力的测验评价方法,在教学中多给学生爱和尊重,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内驱力才能激发。
(1)女性心理特质的差异。从男女性差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成年男性自尊、自信、独立意识较强,自我评价较高,而女性则不同,往往过低估计自己的能力,自卑感、依赖性强,在传统的自卑感里又蕴藏着强烈而脆弱的自尊心,极易为外界刺激所伤害,也更有极力维护自尊的需要,对任何破坏自尊需要满足的外因,常报以非理性的发泄,行为的情绪化表现强烈。作为女性的大学生,程度不同地具有这些心理特质,虽然她们接受过良好的系统教育,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囿于应试教育的某些弊端,缺乏对自身心理特质的了解和正确认识自我的能力,加之肤浅的社会阅历,狭小的三点一线(寝室、教室、餐室)的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极易为其固有的心理特质的弱点所左右,导致过激行为的发生。
(2)自我认知与评价的差异。自我认知与评价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思想、动机、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态度的统一。自我认知与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的个性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人大学后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所提高,对人生、社会的探索精神在加强,喜欢辩论,提出自己的“高见”。但是由于社会阅历浅,对生活、对社会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也不够成熟,因此,容易过分夸大自己的能力,自以为了不起,或低估自我,产生自卑感。于是表现出自我认知与评价的两极性:高枯自我和低估自我。自我评价偏高,会使大学生产生骄傲情绪,无根据地高估自己的能力。结果是认识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偏激和固执;评价他人往往求全责备;观察社会易于简单化;行动目标往往力不能及。因此不可避免地引起实际行动中的失败和冲突,引起情感损伤。严重者还可能丧失自知之明而导致自我扩张的变态心理。而过低的自我评价则会使女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低估自己的能力。这不仅对自己的发展和完善不利,对社会也无益。因为过低的自我评价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在学习与工作上也就不可能取得更大、更好的成绩。
四、对策探讨
调查了解和分析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突出表现以及形成原因,其目的就是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和谐校园的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女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平衡,使其健康成长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加强女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出现,不论其表现如何,都与其心理素质直接相关。闷因此,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引导其提升自己的未来成就的期望值和个体的自尊需要,通过人际交往以及获得课业和活动任务的成功经验来增强它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帮助女大学生学会悦纳自我,不苛求自己,不用“理想自我”去苛求“现实自我”;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一般技巧,克服人际交往中的个性障碍;正确对待挫折归因,减少受挫。
2.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服务机构。构建符合女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课堂教学、教育活动、指导咨询、危机干预、调查研究“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效地开展女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
3.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营造积极的校园氛围。人的身心健康与周围所处的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干净卫生、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有助于女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植和心理间题的消除。因此,一方面,学校应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加大校园环境的硬件建设力度。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为女大学生自由交流、相互学习、平等竞争、团结协作、展示自我提供一个广阔平台。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女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增强女大学生自尊、自强、自信、自爱;消除女大学生内心优愁、舒缓紧张情绪、排解孤独寂寞,使其逐步形成健康快乐的心理。
4.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针对用人单位对女大学生工作的一系列问题的担优,国家应出台相关具有可操作性的两性平等就业政策。企事业单位不愿聘用女大学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女性特有的生育责任和家庭责任。政府一方面应当将生育保险费用和女工劳动保护费用实行社会统筹,另一方面则要促进家务劳动社会化,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化家庭服务,使女性从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工作上,从而提高其在就业上的竞争力和切实保障用人单位的利益。也可借鉴国外有关女性就业的相关政策和经验,即:通过立法对女性从业者达到一定比例的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从而鼓励企业吸纳女性就业,提高女大学生的就业率。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一项复杂而有艰巨的系统工程,无论国家和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应该为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共同努力。惟有如此,才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身心健康、人格高尚、德才兼备的一代女性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