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期 ﹙总第25期﹚
主办单位:纪检监察 2017年09月20日
[导读]目录
●简讯
●说古道今-——利天下者则谋之
●廉政故事——邓稼轩的十元奖金
●以案警示——“三不收”局长的蜕变之路
●廉政警句格言
●简讯
2017年9月20日,学院纪委召开纪委委员会议。会上,组织学习了习近平7月26日在省部级干部研讨班上的讲话精神和王岐山9月8日在全国纪检监察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通报了上报省厅的我院上半年党风廉政建设落实情况自查报告,传达了省厅党风廉政建设点评会议精神,并就教学质量提升项目廉政风险点进行了充分讨论。
纪委书记张世西依据省教育厅党风廉政建设点评会议提出的执纪问责偏软,领导干部负面清单落实的不好等3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学院工作实际,开展对照检查,寻找不足,弥补不足,并对下一步工作提出要求。第一,纪检干部要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尤其是政治意识和看齐意识,不该说的话不要讲,不该去的地方不能去,不该拿的东西不能取。要高标准严要求,防止灯下黑。第二,伴随学院教学质量项目建设的进一步推进,纪检干部责任重大。既要按照纪检干部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又要切实履职尽职,不能只图虚名。第三,纪检干部在监督过程中,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站位不越位,监督不干扰,营造清风气正的教育教学发展氛围,促进学院健康发展。
●说古道今-——利天下者则谋之
蔡清(1453-1508年),字介夫,福建泉州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配享孔庙。31岁中进士,累官至南京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
诲人不倦。在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泉州古城里,现在依旧保存有两座专祠,奉祀蔡清。其中一座为位于泉州府文庙西侧的“文庄蔡公祠”,大厅梁上悬挂的“昭代儒宗”巨匾,为明朝万历年间旧物,是泉州目前最古老的木质匾额。蔡清精研六经、子史及各理学名家著作,对《易经》尤为重视,认为《易》为“五经之首,生命之蕴”,被明清两代学者公推为明代朱子学者第一人。他折衷群言,钩深极奥,并能结合立身处世对事物作出分析判断,其所著《易经蒙引》《四书蒙引》影响颇大,被奉为后学指南,其易学思想被尊为明儒易之正宗。
蔡清一生讲学不辍,重视培养人才,为官所到之处,如建州、严州、杭州、北京、南京等处,所至必讲学,“官辙所至,随杖履者数百人”,即便是他告病回到泉州休养,仍在泉城肃清门外的水陆寺讲学不停。蔡清讲授儒家经典著作时,注重提纲挈领,点明要旨,使学子易于领会理解。在他的熏陶下,培养了不少尽得其心传的名士,“士出其门,皆能以理学名于时”。当时蔡清的学生中有陈琛、易时中、王宣、邹守益、林同、蔡烈、赵录等,人人居官清正,个个有著作传世,甚至影响他们所教的学生,也都卓有成就,如王宣的学生俞大猷,是明代捍卫边疆的名将。
刚正不阿。蔡清勇于任事,敢斗邪恶,反对营私舞弊,对纪纲日驰、士风日弊、民力日屈、国势日危的状况忧心不已。蔡清曾经大胆谏言,上疏力陈当时的官场、社会私弊。在他看来,要固疆场、服外寇,必先振纪纲、正朝廷,纪纲是一国之命脉,关乎国家的生死存亡。
蔡清志向高远、耿介正直,以不畏权贵、不趋炎附势的铮铮铁骨为后人所称颂。为了不与权贵同流合污,他以“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的高尚操守自励。他认为,自古凡有大建立于天下国家抱负的人物必定雄浑阔达,气度不凡,而那些营私肥己、苟且模棱之人必定不能担起管理国家的重任,柳下惠不是轻视三公之位,而是认为一旦不能坚持自己的操守,即使三公地位荣耀,也只是“无用之虚器”。在江西提学副使任上时,有一次宁王朱宸濠过生日,当地官员纷纷穿着朝服去拜寿巴结,只有蔡清穿了一身便服,并表示朝服是“臣见君之礼,不能用于见王”。每月初一、十五,当地官员都要先去向宁王朝拜,然后再去谒拜文庙,蔡清反对,认为应先庙而后王,为此引起宁王记恨。有次宴会,宁王当场嘲笑蔡清“不会作诗”,蔡清当场回敬道“某平生与人无私(诗)”,宁王讨了个没趣。
居官清廉。蔡清常说:“一身之利无谋也,而利天下者则谋之;一时之利无谋也,而利万世者则谋之。”把为天下人谋利益当作他最大的人生理想,克服私心杂念,一心为公,热切希望朝廷“当大有以振作之”,使人民安居乐业。
蔡清在为官时能关心民间疾苦,针对当时的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他上书:“今士民之贫者无立锥之地,而宦官厕养至有宅舍拟于公侯,金银动以万计,比皆万民膏血所萃也。”他认识到豪强地主兼并土地的严重性,在《民情四条答当路》一文中为民请命,针对福建山路险隘,建议以大户人家输财助之,再佐以官费助之,修固桥梁道路便民通行,针对福建僧田多而良民无锥之产的情况,提出授田以民、量减寺院多余田亩分给贫民为业等措施来改善农民阶层的主张。
蔡清一生光明磊落、治学严谨、清正廉明,他的易学思想对同时代及后世学者的影响深远。历史沧桑,如今,泉州城内的专祠几经整修重现昔日风采,蔡清祠金柱上的挂着一副对联“启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述古俯以信今”,生动寓示着蔡清的人格魅力、品德操守和治学态度,将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闪耀熠熠光辉,历久弥新。
●廉政故事——邓稼轩的十元奖金
“两弹元勋”邓稼先,当年作为总指挥,每次核试验,都要带头钻到巷道里去取样,甚至还要跑到沙漠里寻找爆炸后的原子弹碎片。由于当时的防护条件很差,天长日久,他的身体遭受超剂量的核辐射。1986年,邓稼先因全身核辐射造成大面积溶血性出血,被迫住进北京的一家医院。
住院期间,他的好友杨振宁来探望时,曾问他:“研究原子弹,国家究竟给了你多少奖金?”邓稼先回答:“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当年原子弹爆炸成功,国家给的奖金是1万元,加上单位拿出的十几万元,最终按10元、5元、3元三个档次,分别发给当时从事研制的科研人员。邓稼先拿的是10元。
这点奖金,现在看来,的确是可怜兮兮,不值一提。但重要的是,获奖者的着眼点不在这里,而是“志存高远”。邓稼先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境界,为此作出了鲜明注脚。
为了研制“两弹一星”,邓稼先35岁隐姓埋名,离开繁华的都市,走进大漠深处。这一走,就是28年!28年看不见故乡的花开花落,看不见长安街的车水马龙,听不到妻儿的欢声笑语。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住在干打垒里,面前永远是如血的夕阳、如豆的灯光,是无边无际的荒漠、绵延起伏的雪山。当时,科研条件也很差,没有高性能计算机,没有现代化车间,只能用古老的算盘计算实验数据。邓稼先绝不是为了奖金之类的个人名利,而是要用满腔热血造出原子弹,浇铸共和国强盛的根基。
曾经有一位战友问他:“稼先,你说再过几十年,人们还记得我们这些人的名字吗?”邓稼先微微一笑,说:“记得或者不记得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为国家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他想的,绝不是奖金之类的个人名利,而是为了深爱的祖国和人民,自己该做的事做到了没有?他是这样说的,更为此践行了一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颤动着嘴唇,断断续续说出几个字:“我……为了……这件事……死了,值得!”他死而无憾,走得安然。
奖金之类个人名利的动力,毕竟有限。只有大爱、大勇、大智慧以及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才能成就邓稼先这样的堪称民族脊梁的英雄豪杰。
●以案警示——“三不收”局长的蜕变之路
面对络绎不绝的送钱送物者,河南省安阳市人社局原副局长卢铭旗“颇有原则”地给自己定下“三不收”的规矩:关系不好的不收、信不过的不收、家庭困难的不收。他靠着如此荒唐的“规矩”来自我安慰、自我麻醉。随着外界不断涌来的形形色色的诱惑,卢铭旗的思想防线进一步松动,贪欲也随之如泄洪之水般奔腾汹涌,最终把他淹没。
英模老兵的绝对原则
卢铭旗,男,汉族,1961年出生,山东莘县人。他15岁参军,17岁入党,在20多年的军旅生涯中,表现突出,多次荣立军功。1984年,23岁的卢铭旗还以福州军区“尊干爱兵模范连”英模代表的身份参加国庆阅兵观礼。
1999年,38岁的卢铭旗脱下了军装,转业到安阳市劳动局,任劳动就业处副主任。转业之初,由于地方实行房改,他没赶上分配住房,一家人一直租房生活。但是这位昔日的英模老兵保持着在部队的优良作风,克服生活上的困难,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也曾干出了成绩。特别是2004年,他负责全市劳务输出工作,带着人跑福建、深圳、青岛、上海等地,联系业务、签订合同,承担任务繁重的培训服务,苦也不埋怨、难也不退缩。当年,安阳就输出劳务人员50余万人,成为该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其经验在省内被广泛推广。
这个时期的卢铭旗,坚守原则,凡是送钱、送券、送物的,一概被他拒之门外。有时为了躲避送礼者,他甚至会关掉手机、拔掉家中电话线。“那时,我对送礼者是非常厌恶的。”卢铭旗后来说。
“三不收”局长的“相对原则”
转变源于一个500元的红包。
有一年春节,一家企业负责人派人给卢铭旗送来500元红包,当时,这相当于他半个月工资。卢铭旗一再拒绝,最后被一句“逢年过节,人情交往”动摇了决心,忐忑不安地留下了红包。这是他人生第一次收受利益方的红包。就是这个红包,打开了卢铭旗的防线。
防线一旦被打开,卢铭旗就像一只有缝的鸡蛋,被诸多送红包者紧紧盯上。尤其是2009年以后,他先后升任市劳动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和市人社局党委委员、副局长,主管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病退认定等工作,实权在握,引得送礼者争先恐后。
面对蜂拥而来的送红包者,卢铭旗并非来者不拒,而是选择性收礼。他给自己定下了“三不收”的规矩,即关系不好的不收、信不过的不收、家庭困难的不收。有一次,一个社区医院院长来到卢铭旗办公室,放下2万元就走。卢铭旗觉得此人信不过,破坏了自己“三不收”的规矩,就立即拿上钱、开上车,跟着来到那家社区医院,将钱如数退回。
但是,对于“三不收”之外,那些几百元、上千元的小红包,卢铭旗就会心安理得、不露声色地统统笑纳。“逢年过节收点无所谓,属于人情交往,他们送礼,我来办事,各有所图,没有枉法,甚至可以成为朋友。”卢铭旗的思想,已经悄无声息地发生了变化。
泥足深陷毫无原则
在与“围猎”商人频繁的“人情往来”中,卢铭旗收着收着,就放开了,放开放开,就麻木了,一步步滑向了贪腐的深渊,越陷越深。
他自己都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连“三不收”的规矩都不守了,习惯了把金钱作为衡量标准,做什么都考虑有没有好处,对于有好处的事就积极去协调,想办法去促成,没有好处的事就被动应付,眼睛每天总盯着房子、车子,想方设法地去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享受。据统计,在他分管审批医保刷卡和医保配额期间,全市80%的医院、药房都趁着年节给他送过红包,卢铭旗照单全收。
十八大以后,在高压反腐态势下,卢铭旗仍然我行我素。2013年底,他在一次饭局上认识了山西某铝矿老板程某某。程某某手下2000多名工人,经常发生工伤事故,通过“请教”卢铭旗,程某某安排这些工人与安阳市某劳务公司签订了劳务派遣协议,从而获得在安阳参加工伤保险的资格。之后,为了尽快办完参保手续,以及发生工伤后早日拿到赔付款,程某某先后托人送给卢铭旗11万元。卢铭旗毫不犹豫地收下,用于装修个人住房。就这样,他从收受礼金走向受贿,在贪腐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直至葬送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2015年5月,卢铭旗因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其间退缴赃款40万元,同年7月,经安阳市纪委监察局研究决定并报市委、市政府批准,给予卢铭旗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并移送司法机关。2016年8月,卢铭旗以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案件警示
卢铭旗的违纪案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警示意义。其典型性在于这位曾经坚持原则、不为金钱所动的官员,因经受不住诱惑,思想防线放松而越过了原有的底线,被“围猎”者裹着人情外衣的“糖衣炮弹”击中倒下。自欺欺人的“三不收”规矩就像一剂“麻醉药”,让他心安理得地收钱、收物。其警示意义在于通过这个鲜活的案例,警醒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防微杜渐,坚守底线,保持定力,把好“第一次”关口,守好“第一道”防线,谨防思想蜕变,权力出界,行为越轨。只有这样,才能在形形色色的诱惑和考验面前稳住心神、站住脚跟、挺直腰杆。
●廉政警句格言
1、勤政廉政,万人拥戴;贪污受贿,千夫所指.
2、俭朴是廉洁之伴.奢侈是腐败之友.
3、天天树德倡廉,时时除恶反腐.
4、廉洁净化心灵,腐败毁灭人生.
5、一身正气敢碰硬,两袖清风不染尘.
6、多吸取他人教训,常敲响倡廉警钟.
7、心莫贪,手莫伸,行的正,走的端.
8、私心是一切罪恶的根源.
9、利不可以虚受,名不可以苟得.
10、多行不义.必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