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高校响应国家号召,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导致高校在校生人数增多,大学贫困生的比例越来越高。由经济贫困引发的心理问题对贫困生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他们不只是缺少金钱上的帮助,也缺少思想上的帮助。所以,高校应采取各种方式从根本上也就是从思想上彻底地帮助他们摆脱心理阴影,使他们既可以享受经济上的帮助,又可以解决心理问题,从而才能健康成长。
1 高校贫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自卑心理
影响高校贫困生健康成长的一大问题就是自卑心理。来自于贫困地区的学生们,受经济条件限制,生活朴素,心理也比较敏感,所以他们注意到的往往是和别的同学生活上的差距,产生自卑心理,甚至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当前高校出现家庭条件两极分化的现象,攀比心理尤为盛行,自卑心理更加严重,表现为敏感多疑、悲观失望,沉默寡言,封闭自我,易受暗示,对自己不满,孤僻痛苦。如不及时对这些不良情绪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调节, 他们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都会受到严重影响。
1.2 焦虑、忧郁心理
一个人如果失去自信心,自尊心受到伤害,遭遇挫败就会感到焦虑,伤心。贫困生最希望的就是取得最好的成绩去回报父母,可是大学里人才很多,他们可能由于大学以前的教学水平限制,基础不好,尽管努力学习仍然不及他人。长期的自卑使部分贫困学生的心理逐渐地转向忧郁。忧郁心理让他们丧失对生活的渴望, 心底产生的对未来的想法, 却不经意间被他人和社会摧毁。
1.3 畸形自尊感
畸形自尊感像癌细胞一样在一些贫困生心里滋生、蔓延。自卑感取代了自信心成为这种畸形自尊感的建立基础, 让他们给自己“鼓劲加油”, 暗暗地与其他同学争强好胜,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尊,表现为极其敏感、喜欢张扬甚至是对他人进行攻击。他们对“尊严”的看重,使他们在维护“尊严”的同时,经常有吓人的举动,严重的并对他人生命形成威胁,马加爵事件即是如此。
1.4 交际障碍
人与人平等交往需要心理基础,物质基础。可是贫困生的心理基础由自卑感和畸形自尊感泯灭, 物质基础又由家庭条件所限, 忧郁的贫困生不得不逃离现实来隐藏自己。人际交往的缺乏, 使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事业发展越来越滑坡, 带来了许多的不良影响。
2 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2.1 建立多元的资助体系
帮助贫困生完成学业,高校如何去做成为问题关键。为了帮助他们,高校配合国家和非政府组织的政策,应逐步制定出一套详尽的资助体系。使得贫困生既能在国家的帮助下申请助学贷款,又能在学校的帮助下获得奖学金,助学贷款等,还能取得非政府组织设立的基金和提供的实习单位。在校贫困生可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获取生活费;通过社会募捐, 多渠道筹集资金,使贫困生资助的资金实力得以增强。缓解贫困生的生活经济问题的同时,我们更应该使其意识到他们有能力让自己更好的生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问题,实现资助的初衷,即提高生存力,适应社会发展。对贫困生心理健康开展辅导与训练, 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 具体实施方案,去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障碍, 从而提高心理素质。同时进行技能上训练,掌握谋生技能, 才能从根本上为其解决生活问题。
2.2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高校贫困生树立良好心理机制
指导贫困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首要问题。有的贫困生不能正确的对待贫困,认为父母的无能才导致自己的逆境;有的贫困生则是信仰金钱至上,不能正确对自己境遇做出认识,心理扭曲。所以帮助他们正视自己的贫穷,不以此为耻,不埋怨父母,形成良好的思考方式,帮他们树立良好心理机制就很有必要了。宣传心理卫生知识是第二要点,学校可以通过校报、板报、网络媒体等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发挥学生会和各个社团的作用,组织贫困生观看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影片,组织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
2.3 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优化大学生社会心理环境
高校应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行为。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弘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与此同时鼓励各个班级开展社会活动,鼓励贫困生参与其中,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的融入集体,扩大交流范围,打破交流障碍屏障。例如湖南省高校工委组织各高校组织了“五月心晴”系列活动极大地改善了贫困生不积极的心理。高校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组织一系列与关爱贫困生心理健康有关的活动,最终给学生们建立一个舒适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让贫困生感受到温暖,摆脱自卑和压抑感。
2.4 建立贫困生档案, 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为了使学生们建立宽广的胸怀,理性的思考方式,大学应该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普查,着重关注有家庭病史或心理危机的大学生群体,并对他们进行访问及回访,彻底的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可以以正确的方式思考问题,可以为自己排忧解难,积极地面对生活上的困难,成为生活上的主人。为有心理障碍,封闭自己不愿与人交流的学生开启网络交流平台,使高校贫困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敞开心扉,克服与人交流的恐惧,平等地进行交流,锻炼交际表达能力。
总之,为了不让自卑,焦虑,畸形自尊和交际障碍影响贫困生健康成长,社会学校家庭都应做出努力,更重要的是贫困生自己不懈努力。让他们从经济上脱贫,从思想上脱贫,从心理上脱贫,以便更好地完成学业,成为国家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