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故事各不相同,但主角却都在为“好友心中排第几”的事而烦恼。看来,这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耐人寻味。
看得出来,沙冰、宁煦、桑桑和刘悦都不约而同地用讨好的方式找到了朋友。宽容大度、善解人意、慷慨热情的她们还因此获得了“最受欢迎的人”、“特别好友”、“最信任的人”等评价,甚至是拥抱、感谢的话、依赖、分享和大量的“个人新闻”。
一句“最好的朋友”,在以往的日子里,让几位主角受宠若惊、成就感十足。但不能否认的是,此时,她们也因此感到为难、歉疚、忧虑、嫉妒、无奈……总之,很“不爽”。
我想,这分不舒服的感觉可能来自于我们心中一些固有的观念,比如:“我把你视为第一,你也应该把我排在最前面”,“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感情的给予应该是等值的”,“和别人分享友情,自己得到的就不是全部”等等。
我仿佛看到,四个主角,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充满委屈、愤怒和哀伤的小女孩,她缺乏自信、远离自我,为找不到自己的价值而痛苦、焦虑。但我也看到,作为走向成熟的社会人,沙冰、宁煦、桑桑和刘悦都是满怀资源的,她们心地柔软、能体贴、善照顾、很敏感。
承认关系分等级
我们不可能与许多人都保持着相同程度的亲密。由于时间、精力有限,我们只能和少数人分享大量的私事,因此,友谊必然是有层次的,我 们会把不同的人放在不同的位置,与自己形成主要、次要或一般的关系,还会对双方的行为表现形成不同的期望值。但是,我们要确信,关系虽然有主次、远近,可 关系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重要的、有价值的、值得尊重的。我们与每位朋友都在彼此滋养。
承认关系等级的存在,知道这一切是如此自然,才能理解我们内在的挣扎和朋友的举动,坦然接受自己有各具特色的朋友,以及“我也是他人身边真实存在的一分子”这一事实。
了解自己与他人
两个人的友谊中,有三个不容忽视的部分:我、你、我们。照顾不好哪一部分,势必会使我们心里生出困惑和负面感受。了解,才能面对,才能珍惜。
“我想要什么?”
“你想要什么?”
“我们想要什么?”
“我们选择做什么?”
“这是为了什么?”
友情带来的暖意让我们感性,但维护和发展友情需要理性,以上问句可以帮助我们对自己特别在意的一份关系做个澄清。透过答案,看看自 己对“我、你、我们”的期待和努力方式是不是很了解,不是猜测、臆断和回避,而是尊重彼此的选择;透过答案,看看自己特别在意与某人关系的深层原因,因为 它在决定友谊的品质。
试想,为追求快乐而交友的过程必然会非常不同于为追求安全感、权力等目标而交友的过程。刘悦的烦恼就大多来源于暗自认同了“成为校园红人萧青的好友是一件挺荣耀的事”,而她为何要借助从“暗夜知己”处获取第一手资料来抚慰自己的心灵呢?经过整理,刘悦或许就能知道了。
做负责任的沟通
桑桑很别扭,但没有表达。我们中很多人可能都像她一样,极其不善于把感受化为言辞,很难直接说“我喜欢你这一点”,更难于直接说出负面的话,可这是发展友情的很大障碍。
告诉自己,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是安全的,卸除了自己的防御心态才能让彼此更亲近。
提醒自己,如果开放带来了伤害,其原因还在自己身上。因为,我们不是牵线木偶,感受和思想并不是别人行为和刺激的产物,我们都是自己在开启和关闭自己的感受。为自己的感受负责,我们才能选择、能道歉、能说理、能反对、能改变话题,我们才更容易心满意足、更自由。
破除占有和控制
受到原子弹级别冲击的宁煦内心或许充满不安全感,因为她没能控制住这分友情。她视为铁哥们的苏茜竟然把同学录的第6页而非第1页留给了她。她怨恨、生气,像个受害者。
结交朋友,尤其是在初期,双方大多迫切渴望能控制对方,因此会把对方看得比自己还重要。从正向角度看,这会使双方因彼此重视而高兴。但随着关系的深入,占有和控制就会带来大量负面感受,伤害双方、破坏关系。
要想在友情的滋养中不断成长,就要做个自信而自知的人,慢慢把注意的重心从他人身上移开,放到自己的内在。
发展自己的自尊心、责任心,与他人保持一种不纠缠、有适当界限的关系,以便让彼此欣赏和学习。这样做朋友,即使失落也不哀伤,即使分手也很感激,坦然接受事实。
说出所有的需要
沙冰说:“朋友嘛,就是一起分担分享的亲密伙伴,最好的朋友,就意味着距离最近,最贴心。”相互认作好友,就可以不隐藏自己的真实 需要,不从对错的角度评判彼此的观点和做法,不以指责的方式对待彼此,而是更多地分享思绪、感受、知觉、印象,更多地互相袒露自己、深入了解对方,而不是 刻意地以最适当的方式赢得对方的钟爱和肯定。越能表达自己的需要、倾听他人的需要,就越能在友情中得到充分满足。
如果你希望更了解自己,希望增进自己与他人的和谐,希望得到更丰盛的生命,不妨从现在开始,在与每位朋友,乃至与每一个人相处的 过程中,都带着十足的开放和坦诚、充分的觉察和接纳、无穷的好奇和勇气,抱着学习的目的去实践,尝试着“如何深入一份关系,而不失去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