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门”、“演讲门”、“脱衣门”……当压力无处安放时,便通过一道道“门”发泄出来。“不仅在考前,日常生活中,学生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极端化事件也越来越多,一些七八岁的孩子甚至都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针对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专家指出,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关键是家庭教育。
学生心理问题
呈现低龄化趋势
“由学生心理问题所引发的极端化事件越来越多,这种现象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青少年占了70%的比例。而一份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小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总数的13%,初中生有心理问题的约占总数的15%,高中生的这一比例约为19%,大学生则更高,约25%的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青少年心理问题占据的比例很大,并且还呈现出了年轻化、低龄化的趋势,”据何小林介绍,一般情况下,青少年心理疾病的高发阶段是13岁到18岁,但目前这个年龄段有前移的迹象,一些七八岁的孩子甚至都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前几年的“问题孩子”基本都是初高中生,而近两年小学生所占的数量也开始多了起来。“问题孩子”最初的症状都是表现在心理上,这些心理问题缺乏关注,得不到及时解决,就很有可能体现到行为上,最终演变为“问题孩子”。
当代青少年主要存在七大心理问题:忧郁、狭隘、嫉妒、恐怖、残暴、敏感、自卑。而抑郁、忧郁则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第一大杀手”,抑郁严重的情况下,则直接导致自杀的发生,我国青少年自杀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据有关数据统计,自杀是15-34岁青少年人口中第一位的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人数的19%。
考前才抓心理
解决学生“心病”
关键在于家庭教育
“教育的成功,不仅仅是培养能考试的人,而是培养能适应社会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心理健康是学生快乐成长的基础,心理辅导如果只是围绕着考试展开,未免显得急功近利,歪曲了心理辅导的真正目的。
“单凭学校的心理辅导课解决不了全部问题,真正的关键还在于家庭教育。”任何一个人所产生的问题,只能有两方面原因造成,要么是天生的,要么是教育养成的。而教育养成的问题,家庭教育占据着决定性影响。
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采访中,缺乏沟通是当前家庭关系表现最为突出的问题,学生隐性的心理问题累计起来,体现在行为上,就容易被人认定是“问题孩子”,而有65%的“问题孩子”集中在单亲家庭,可以说,“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是问题家庭。
“不可否认,父母离异会对孩子的性格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不是不能补救的。”心理学讲究“江山易改,本性也可移”,单亲家庭的父母完全可以通过自己与孩子的有效沟通,把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90%以上离家出走的孩子,都是为了寻求一种保护,而这种保护是在家庭中没有获到的。”和谐的家庭关系需要家长与孩子彼此信任、接纳、关注和尊重。缺乏信任,交往便没有基础;而没有接纳,沟通就无从谈起;此外,尊重是家庭教育的起点,既要尊重孩子,也要尊重客观规律。菊花不会在春季开花,家长要做的,就是保护和等待,如此才能在一切凋零的秋天,迎来绽放的美丽。
专家观点
救“心” 不能只围绕成绩
“目前,很多学校、家长只有在考前发现孩子不‘正常’了才会想到把他们送到医院或心理咨询中心治疗,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认识。”要把一个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完全治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靠考前做几次辅导就能解决问题。
“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真凶不是考试,而是家长、学校、学生等多方面的压力。目前考试的重要性正在被放大,升学率被当成是学校评级的重要指标之一,孩子能否进入重点学校也是父母攀比的重要因素,考上好学校就能有好前程也使得学生对考试产生异样心理。其实,考试只是学生走向社会的一种途径,它并不唯一,未来前途如何关键要靠个人能力。”针对现今普遍存在的学生压力大的现象,家长、学校应予以重视,不能只关注孩子成绩,应从多个方面入手帮助孩子疏导、缓解压力。
“首先是不要过分注重考试结果。”黎锦说,太注重结果往往适得其反,考试之前,学生可以对自己说“我已经十分尽力了”,“该做的事我都已经做了”,不要去关注他人,认清自己的目标,制订合理的复习计划,充满信心地面对考试。
其次,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复习环境,不要给孩子太多压力。“在当下,孩子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家长要合理地帮助孩子制订计划,帮助他们找到宣泄的通道,让孩子有苦能说,有地方说。”
最后,学校老师们应尽力帮助学生完成梦想,个体不同复习进度与方法也不相同,老师要因材施教,尽量帮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复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