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匹配职业、适应社会的能力;帮助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和心理行为问题,并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内容包括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使其了解简单的心理调适方法,认识心理异常现象,掌握心理保健常识等。重点是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教学、辅导和援助。学校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设置具体内容。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之中,一般每学期不少于10学时。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辅导)室,并通过团体辅导、个别咨询、心理行为训练、开设热线电话等形式,对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他们排解心理困惑。
在实习实训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习实训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心理调适,克服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选择和职业的变化发展,培养职业兴趣、爱岗敬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第二课堂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建立学校与家庭沟通机制,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督导评估范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当地和学校的师资培养培训计划,重点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教师,提高他们的专业理论与操作技能水平。
防止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局限于少数存在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避免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学科教学,避免把心理健康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