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闻上瞅见莫言竟然获了诺贝尔奖,才慌忙翻出我老早从图书馆借来的《蛙》简单看了几页。说实话,之前,我甚至没怎么听说过这样一个人,可能我确实是一个孤陋寡闻的青年。
老公当时问我:你说,鲁迅当年是文学大师,怎么都没能拿个诺贝尔奖呢。我说:路遥那么厉害,怎么也没见拿个国际奖,难道是宣传不够。
老莫的文风很平实,画面感很强,这附合大多数文学爱好者的口味。但在我看来,他的作品与读者搭成的共识有些不及路遥,换句话说他的东西能引起人们的反思,但远不及路遥给人的强烈。或者说他在《蛙》里塑造的姑姑远不及《人生》里面的高加林让人感觉强烈的震痛。
我第一次读《平凡的世界》是十三岁,那时刚上初中。同学鲁艳梅家当时很穷,但珍藏书籍很多。当时年龄小,可以说未曾经历过人生冷暖,但已经被里面的内容感动得一塌糊涂,有好多情境都好似完全经历过的。回到学校后,我把那里面的人物讲给同学听,当初也切实因为显得有学问而骄傲了一回。
高中时读《人生》,有好多回都把自己幻化成高加林,假设如果我是主人公的话,会做什么样的选择,最后的命运又会怎么样。
这足以证明,路遥的作品能完全地踏在读者的心坎上,抛弃了虚幻和不切实际,让人回味无穷。
至于老公说的文学大师鲁迅,我从小都不是很喜欢,尽管从初中到高中都一直知道他是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也确实很伟大。但老觉得他的文风过于老成,好多思想让人难以理解,也或许他处的那个年代离我太远。最重要的是他的文章只要在课本里出现,每次考试都考点太多,每一句话都要理解,都要背,当时好烦他。就觉得阿Q还挺有意思,结果在一次考试时,我理解里面的话有些偏差,竟然得了低分,郁闷。
看过好多外国名著,例如: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者司汤达的代表作《红与黑》,当时老师介绍时说本作品批判什么,表现什么,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了。读完之后,反思好久,为什么全世界人都觉得好的作品,我却觉得一般呢。后来我们讨论后深刻觉得:国情不同,国民感情不同,我们自然理解不了人家的心境。今天出现获诺贝尔奖莫言时,很为国人高兴,但再次回到了当初的想法,他的作品被译成许多国的语言发行,而他所获奖项又是诺贝尔,可能他作品里面所显露的更多地偏向国际化吧。
(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