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交通技师学院的梦
张世西
50年的传承,半个世纪的梦想。
这个梦想,一路走来,穿越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2个时期,经历了成立、停办、恢复、迁址、建设、快速发展6个阶段,实现了三个历史性跨越,努力站在全省技工院校的第一梯队。
这个梦想,是演绎传奇的梦想。
这个梦想,实现了从县级文明校园到市级文明校园,从市级文明校园到省级文明校园,从省级文明校园到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的历史性跨越;
实现了从普通技工学校到省级重点技工学校,从省级重点技工学校到交通部规范化技工学校,从规范化技工学校到国家重点技工学校的历史性跨越;
实现了从企业运输技工学校到省技工学校,从技工学校到高级技工学校,从高级技工学校到交通技术学院,从交通技术学院到交通技师学院的历史性跨越。
这个梦想,是穿越计划经济时代的梦想。
这个梦想,追朔到20世纪60年代。1965年9月,陕西省铜川汽车运输公司技校在陕西省铜川汽车运输公司院内落地生根,宣告成立,点燃了交通运输技工学校史上的新征程,开始了交通技工教育人圆梦之旅。1968年,一场骇人听闻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学校被迫停办。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教育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运输技校同全国一样也受到滋润。
1978年9月,省厅决定恢复办学,恢复初期,一穷二白,在办学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百余名师生发扬艰苦办校,迎难而上的精神,在职工宿舍三楼顶撑起500平方米的帐篷里工作、学习和生活了4年。
1981年5月,经省厅批准,将陕西省铜川运输技工学校迁至原泾阳县永乐镇南陕西省客车修造厂筹建处的旧址上,同时更名为“陕西省交通技工学校”。1982年,通过新一届班子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成功实现了学校整体搬迁工作。
迁建初期,百废待兴。在没有校舍的情况下,师生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边基建,一边教学,教学和生活以活动房为伴。尽管,夏天难熬酷暑和蚊虫叮咬,冬天难熬风寒,但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教学和生活区,其余场地作为建设用地。在预留场地没有建设之前,除堆放一些建筑材料外,其余场地杂草丛生,晚上野生动物乱跑,一片荒凉。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条砖铺小道,从教学区通往大门口和食堂。这条小道遇到晴天还好,遇到雨天得小心翼翼,除防雨淋身外,一不留神砖缝的泥水会溅满脊背,影响心情。在这种情况下,百余名师生工作、学习生活了3年,为建设提速阶段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1983年省厅文件批准了“陕西省交通技工学校扩初设计”。据此学校提出了“以教学为中心,以基建为重点”的工作思路,推动教学和基础设施建设步入快车道。
历时4年的日夜兼程,学校初具规模,校园雏形已经显现,成功实现了学校工作从以基建为重点向以教学为重点的转移。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实现了从省重点到国家重点的梦想。
这个梦想,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流勇进的梦想。
这个梦想,进入21世纪,机遇与困难并存,挑战与发展同在。我们把学生比作“米”,把学校比作“锅”。那么,计划经济是“米”找“锅”;市场经济是“锅”找“米”的两重天。也就是计划经济条件下,技工教育的招生靠的是指令性计划,衣食无忧;市场经济条件下,技工教育的招生靠的是市场,市场变化无常,技工教育的生产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坐、等、靠、要不行,会贻误发展的机遇,将会被市场的大潮淘汰;紧跟市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才是唯一出路。学校的发展选择了后者,沉着应对中职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冷静思考中职教育发展的新动向,提出了“抓质量、强管理、稳规模、促发展”的办学思路。
一方面,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升自我发展自我为目标,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发展的新路子;另一方面,发动广大教职员工骑上自行车、摩托车走村串户,覆盖泾、三、高3县所有村庄,进行“地毯式”、“拉网式”招生宣传,并辐射陕北、陕南地市县,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扩大招生的影响力。
进入“十一五”以来,学校加快发展的路径愈来愈清晰、责任担当信心和决心愈来愈坚定。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孕育出“你用人才我培训”和“订单式”培养培训的办学新模式;通过开展军民共建文明校园活动,探索出学生半军事化的新模式;通过加强内涵建设,在巩固老专业的同时,紧跟市场开发新专业,迎合市场的用人需求;通过强常规补短板,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和竞争力。助推了学校发展,扭转了“锅”找“米”的被动局面,出现了发展、招生、就业良性互动的局面,实现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梦想,实现了国家示范校项目建设的梦想,实现了努力站在全省技工院校第一梯队的梦想。
交通教育人在圆梦之旅的征程上,日夜兼程,风风雨雨,磕磕绊绊,用肩膀扛起未完成的事业,用脚步丈量着事业发展的历程,用智慧演绎陕西交通教育发展的传奇,谱写交通教育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