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秀珍,女,1944年12月10日出生,陕西省延川县人,1965年参加教育工作,大专文化,中共党员,铁道部第一工程局咸阳子弟中学教师,铁一局中学语文学会副会长。1988年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1992年被破格评为特级教师。
一、热爱事业、忘我工作
30多年来,呼秀珍坚持教改之路,向45分钟要质量,变备教案为备学生,让"死教材"变活;变知识型教学为能力型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体现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精心创设教学情境,以情动人,以境感人,使得课堂教学产生了磁石般的吸引力,她的课堂教学宛如一首优美的散文诗,给人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志的陶冶。在上《周总理,您在哪里》一课时,她跑了7个单位,借来周总理的画像贴在教室中央,剪了30幅周总理生平贴图贴在教室四周。在讲桌上铺上洁白的桌布,摆上一瓶淡雅的鲜花,在低沉的哀乐声中,开始新的一课。通过看图片、讲事迹,师生分角色朗诵,使学生深深为周总理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大人格和精神所感染。
她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白毛女》、《变色龙》,让学生画示意图,登台依图导游《从宜宾到重庆》,安排学生说评书《杨修之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让学生当小教师讲《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勒》等,还巧妙地将歌曲、漫画引入课堂,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呼秀珍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教学工作中。她力求做到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每一本作业,认真对待教学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几十年来如一日,从不敷衍塞责。她的教案累记过数百万字,字迹清秀娟丽如书法作品,每本教案扉页上都写着"向45分钟要质量"、"认认真真教课"、"全心全意育人"。为了备好每一节课,她反复推敲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课堂结构、板书设计乃至教学语言。为了上好每一节课,她经常到处奔波,借图片、制教具、并反复琢磨学习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语言,情感表达的技巧。学生的作业、作文,她坚持全收全改。她如同一台机器,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没有节假日,没有礼拜天,也从未因私、因病耽误过学生一节课。她把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花在了备课和批改作业上,她的女儿郭巧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从我记事起,就知道妈妈比别人都忙都累。常常是我一觉醒来,发现妈妈还在批改作业。"
1985年,咸阳市开展为期两个月的优质课赛教活动,她是主要成员,同时还要完成期末的许多工作。这时,丈夫患病住院,她实在抽不出时间,只好让9岁的女儿请了三天假去照顾爸爸。有的人问起这件事时,她只好回答了一句:"三件事赶在一起,我只能选择一件要紧的事。"在她看来,最要紧的,不是自己或自己的家庭,而是全体学生和人民的教育事业。
二、用赤诚之爱加工出晶莹剔透的灵魂
呼秀珍认为,爱学生,是教师的必备品质,离开了爱,则一事无成。她的教育原则是:爱学生,全面抓,一个都不放弃。她对优等生要求从严;对中等生不断鼓励,全力推进;对后进生、调皮学生以诚相待,耐心宽容;对情况特殊的学生处处体谅,悉心关怀。
学生刘涛性情暴躁,随心所欲,因怀疑班干部在老师面前告了他一状,就动手打人。呼秀珍老师找他谈话,他在办公室里大声喊到:"呼秀珍,你是啥东西?"呼秀珍一愣,继而冷静地分析了原因,耐心地指出了他的三点错误:不应主观臆断地怀疑班干部;不应动手打人;不应该骂老师。呼秀珍动情地说:"老师这么大年纪,还没被人当面这样骂过。"刘涛感到非常对不住老师,又悔又怕,问道:"老师,写检查不?""不写"。"叫家长不?""不叫。"这一问一答闹得刘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呼老师心平气和地说:"知道错了,改了就好,以后再也不能像今天这样打人骂人,这有损自己的形象。好了,上课去吧。"一场处理不慎就会酿成大风波的事件就这样被呼老师化解了。
李晓燕是个不幸的学生,上小学三年级时,父母相继去世。初中三年,呼秀珍不仅在学习上督促她,而且在生活上关心她,帮助她,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使她感受到了母亲般的慈爱和关怀------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呼秀珍把伟大的母爱毫不保留地献给了她的每一个学生,洒下一路爱心,换来满天桃李。
三、教师的职责在于使学生得到全面教育
呼秀珍认为,"做一个真正的教师,就是要使学生得到名副其实的教育。"能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名副其实教育的最佳途径无疑是当班主任。呼秀珍认为:只有当了班主任,才能和学生建立起最紧密的联系,才有机会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她教了一辈子书,当了一辈子班主任。她说:"教师的任务并不限于培养几名高材生,它的更为广泛的内容是让所有学生尽可能有所长进,使其成为一个合格有用的公民,起始并立足于'成人'教育,发展并归宿于成才教育。"
每接一个新班,她总是一个不漏地对学生进行家访。对个别学生则接二连三地登门。有些家长因病、因事不能参加家长会,她便挤时间一一上门,将家长会的内容告诉他们。学期末的成绩册,总是一本本亲自发到学生手中,同时将一些不宜写入评语的话与家长面谈。1988年,呼秀珍创办了《好家长》简报,简报每两周一期,至今已累记编印158期。内容有教育子女的名言,好文章及方法介绍等,有班内简讯,来自家长的好建议,考试日程安排等,她亲自组稿、排版、编写、复印,由学生带给家长。《好家长》图文并茂,深受家长欢迎。一位家长在给呼老师的信中写道:"作为学生家长,我们发自内心地感谢您!您既是孩子的好老师,又是我们家长的好老师。"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有爱心的人。呼秀珍坚持开展《爱的系列教育》活动,指导学生办《祖国颂》系列报集,教育学生爱祖国;组织学生给孤儿和残疾儿童送温暖、献爱心、教育学生爱他人。每年"三八节"前,安排学生给妈妈写信。向妈妈祝贺节日,并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教育学生爱父母。
1978年至今,呼秀珍的班级已连续20多年被评为省、市、校先进班集体。每逢起始年级编班,她所带的班总是学生、家长的首选,这也表明学生和家长对呼老师的认可和赞扬。
四、用爱心净化社会环境,做神精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呼秀珍不仅仅只是爱事业、爱学生,而且她具有一颗善良的心,对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需要爱的人即使素不相识,她也给予自己的爱,为他们而慷慨解囊,毫不吝啬。
呼老师有两个女儿,可她却常说:"我的女儿多着呢!有彬县的女儿王昭,大连的女儿顾宇颐,陕北的女儿王彩虹------"其实,每个女儿背后都有一个爱的故事。
1985年冬,呼秀珍去彬县赛教时,在课堂上认识了一个叫王昭的十一二岁的小姑娘,两个月后。呼秀珍从王昭的来信中得知她的父亲不幸去世,便立即写了一封长信安慰她,鼓励她好好学习。从此,呼秀珍就和王昭结下了不解之缘,常常写信鼓励她发奋学习,走上自强之路,转眼十年过去了。王昭去意大利进修前到咸阳去看望呼老师。尽管两人十年来没有见面,呼秀珍一眼就认出了她,并高兴地给别人介绍说:"这也我彬县的女儿王昭。"
呼秀珍的生活是清贫的,她家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几张陈旧的桌凳------然而她的精神世界却无比富有。她富有爱心、同情心,并将之奉献给社会,用以净化我们的社会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奉献着自己的力量。
1965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呼秀珍将仅有的40元钱寄给了榆林灾区,那时她的月工资只有32元;1983年,负担着两个孩子生活的呼秀珍闻知安康遭灾,又寄去了40元,那时她的月工资52元;1985年,为了迎接第一个教师节,她带领全班学生为新调入学校的十六位教师缝制了一块座垫;1991年,为科威特儿童捐款150元-----34年来,她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该出手时就出手,究竟捐了多少钱,连她自己也说不清。
呼秀珍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很严,要求他们具在一颗善良的爱心。大女儿郭巧是全国优秀民警。呼秀珍要求她以爱民报国为已任,打心眼里把前来办事的群众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待。郭巧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照看着几位孤寡老人。小女儿郭灵上军校四年,她先后给女儿写信300余封,暑假期间又安排女儿照顾一位83岁的孤寡老人。
呼秀珍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而产生巨大动力,在这一动力的驱使下,痴迷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认真地进行课堂教学,特别是她提出的"向45分钟要质量"这一口号,更是体现出了她不仅仅是埋头苦干,而且有很高的工作效率,勤奋加上工作效率,再加上她那些独特的育人方法,取得成功是必然的。